在芦溪县宣风镇珠亭村,有这样一位基层人大代表,多年来,凭着直爽亲和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做事态度,用一颗“豆腐心”和一张“婆婆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大家都亲切地喊他“老绍”。他,就是市人大代表,珠亭村村委会委员阳昌绍。
身残志坚,成为百姓信任的“和事佬”
1987年,阳昌绍在造纸厂上班时,不慎被机械扭断了右手,从此落下终生残疾。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丧志,反而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出了一条实现自我的人生路。
2005年,村里换届,他高票被村民选为村委会委员,并担任调委会调解员,自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基层调解工作。“没有金刚钻,揽不下瓷器活。”阳昌绍深知自己肚子里的那点法律知识根本不够用,为此他自费购买了十几本法律书籍,坚持每天摘抄法律条款和重要注解。多年来,写下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如今,调解纠纷时法律条款他已是张口就来。同时,凭着“为人热心,处事公心,调解耐心,待人诚心,学习虚心”的“五心”工作法,阳昌绍成功调解了800多件民事纠纷、30多件各类案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全村多年来没有一起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案件,村民邻里和睦,治安形势良好。
助残济贫,撑起弱势群体的“保护伞”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定期走访并及时掌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便成了阳昌绍的一项日常工作内容,经常能在村里看到他单手骑车“打转转”的身影,村里18户精准扶贫对象的家庭情况,他张嘴就能说得出来。
“我们宣风的蔬菜在芦溪乃至萍乡都是有点名气的,我就想我们能不能通过发展蔬菜种植来带动全村贫困人口脱贫。”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不少人觉得风险太大,不愿加入,他只能背着家里人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成立“老绍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刚成立的那半年,阳昌绍一有时间就呆在菜地里,浇水施肥全都自己来。收获了第一季蔬菜后,经过计算成本和收益,确定了能够盈利,阳昌绍就开始思考如何吸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靠着多年调解工作累积的经验,他先从思想较为开明的贫困户入手,承诺先兑现土地流转金再签协议,且年底还能获得20%的土地分红,如果有意愿来基地工作,工资当天结算。慢慢地,在阳昌绍苦口婆心的宣传劝说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为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脱贫,他还尝试了各种将贫困户链入基地发展全过程的帮扶方式,例如优先考虑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安置基地工作、年终参与分红、享受合作社发展红利等。如今的合作社,已从单一的蔬菜基地,发展为林果蔬养殖立体化种养合作社,面积达60余亩,其中蔬菜面积30余亩、果林面积30余亩,为8户贫困户、15人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几年来,他还坚持拿出资金来慰问没能享受合作社发展红利的贫困户、入学困难儿童、困难老党员等。
积极履职,当好父老乡亲的“代言人”
“以前我去村民家中走访,可能更多地是了解他们生活中是否遇到了难题,现在我则更注重搜集大家对政府工作和全村发展的意见建议。”2017年,有村民向阳昌绍反映村里许多村组没有安装路灯,晚上出行很不方便。收到建议后,他立即通过镇社会民生事业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向镇人大反映并一同实地调研了解了路灯安装情况。在进行了调查摸底后,镇人大组织镇新农村办和村民召开座谈会,经过讨论,决定由新农村办帮助珠亭村向县里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同时联系县委农工部,争取将珠亭村整村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多亏了老绍帮我们反映问题,现在我们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如今,在县里的支持和各方的努力下,珠亭村已经实现了路灯全覆盖。
“去年,我在市人代会就荒田、农田水渠破损无人修缮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到去年底,我们宣风的大部分农田都已完成了高标准建设。”走进如今的宣风镇,一眼望去,一番良田美景:一条条标准的灌溉水渠,一道道笔直平整的田间小道,一块块规则的农田。这些就是阳昌绍口中所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改变。看着自己身边发生的这些变化,阳昌绍向笔者坦言:“以前我对被选为人大代表更多的是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这次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议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我真正燃起了一种作为人大代表的自豪感。以后我将继续发挥扎根基层,与选民‘零距离’接触的优势,将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向市、县人大反映。”